《浙江在线》:志在田野 勇于攻关推动“美丽中国”产业——记星空官方入口景观生态环境学院

来源:星空官方入口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13-05-13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全国上下各级部门的重视。以科技服务三农更是帮助农民朋友转变思路,实施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星空官方入口景观生态环境学院园林园艺专业群依托涉农专业师资和技术资源,积极响应农业科技需求,主动投身社会服务,拓宽服务三农渠道,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花卉苗木产业为宁波农业产业发展的八大主导产业之一,现有苗圃17657个,苗木生产企业1485家,从业苗农3万多户,从业人员约10万人,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民兄弟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渠道,是促进宁波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革命老区四明山,是宁波相对欠发达区域,90%以上农户从事苗木种植业,以樱花、槭树为主要品种,是我国红枫、樱花的最大生产地,获得中国花木之乡中国红枫之乡中国樱花之乡等称号。

  企业做推广,院校攻技术

  作为当地的生态产业优势,樱花和槭树的种植一直是四明山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近几年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地理优势的丧失,苗木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标准化生产滞后以及营销手段匮乏,都逐渐成为农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苗木种植、销售方面的问题。秉持着企业提供需求做推广,院校组团队攻击术,依托奉化市环球花木专业合作社,在2011年,以祝志勇教授为研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申报了国家星火重大项目浙江四明山区域槭树和樱花产业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

  这一项目针对四明山区域苗木产业发展中存在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种少,种植、繁育、栽培技术传统,容器栽培新材料开发与应用速度相对滞后,产业从业人员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等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制约因素。通过繁育良种与推广、集成高效栽培技术与示范、调整与优化结构、优化营销体系、培养技术团队等来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各司其职 刻苦攻关

  以祝志勇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其中研发师资为16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长技术领域,园艺、生态、育种、土壤、森保等各司其职。研究苗木是一个时间跨度非常长的领域,基本为十年一度,虽然这个项目只有2011年到2014年三年时间,但对研究人员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景观生态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志龙介绍,一个项目的实施,光学生团队就要换好几拨人。在浙江四明山区域槭树和樱花产业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这个国家星火项目审批落实之前,以祝志勇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就已经开始实施宁波市农业社会发展重大项目槭树科种质资源建设与良种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前期辅助项目已开始实施。

  现阶段主要开展良种繁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等研究工作。也就是实现栽培品种的多样性和改良传统栽培技术。所谓繁育良种就是从国内外搜集、引种大批槭树科、樱花等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良种选育,进一步扩繁选育出的樱花、槭树优良观赏品种。在奉化市环球花木专业合作社,常年有工作人员驻守在那里,观察引入新品种的生长情况。记录每个品种的性状变化、病虫害等情况,供研究人员做进一步的研发及培育。目前,已经收集樱花品种50余种、槭树80余种,许多品种连名字都还叫不上来,只能以数字代替。其中,金叶槭树等已经开始向当地农民推广。

  而集成高效栽培技术就是集成槭树、樱花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建立良种栽培示范基地;实施苗木快繁、促成栽培、容器大苗控释肥栽培技术等。其中的苗木快繁和容器大苗控释肥栽培技术正是这个项目中团队攻关的重点和难点。

  苗木快繁主要采用组织培养技术。苗木原生质体,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从而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实现工厂化生产。槭树和樱花都属于木本植物,相对木本植物而言,在组培技术上难度大、周期长,目前,樱花已研发出两种培养基,而槭树的组培培养基还在不断尝试中。用祝教授自己的话说,这种事急不来的,靠的是努力+运气。

  在小组成员中,何月秋博士一直致力于植物快繁技术以及组培的研究。就组培这一个专项,一个博士带一个硕士,加一个学生团队。团队研究的不光是这一个项目,包括林木、草本,都在积极地进行研发、探索。在2003年,何博士就发表了论文《湿地松抗病家系组培繁殖技术研究》,以湿地松为材料,研究其快速繁育系统。在2010年,何博士又以湿地松茎段为研究对象,发表了《湿地松茎段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以湿地松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其丛生芽的形成,进而建立其再生体系。在2010年,何月秋博士还和祝志勇博士合写了《紫娇花花蕾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以花蕾为外植体,首次建立了紫娇花离体再生体系。在2012年,应市场需求,何博士带头成立了铁皮石斛种苗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课题组;今年,何博士又开始樟树涌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祝志勇:十年一度 志在田野

  从事苗木研究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在实验室做研究,更要走入田间地头,观察苗木变化,倾听农民的需求。祝志勇教授从事研究20余年,一直对此坚持不懈。主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祝志勇教授,在探究生物多样性和品种多样性方面一直秉持着勤勤恳恳的专业态度,在2010年,他完成了《山桐子繁殖技术与开发利用》一书。该书从树种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种子处理技术、播种繁殖、无性繁殖、容器栽培、不同立地条件人工栽培、园林绿化应用、不同种源及不同季节果实含油率与组分分析等方面对山桐子进行了理论探究与实践研究,对山桐子树种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山桐子树种的人工繁殖、生态应用、能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填补了国内外关于山桐子树种研究方面专著的空白。目前国家正在论证成立能源植物山桐子工程中心。虽说只是一本书,但却耗费了祝教授十多年的心血。

  祝教授说:做苗木研究是没有假日的,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季节性很强,不可能等着人的时间来配合。即便是在外出差,在苗木萌芽、展叶、开花、色彩变化等季节,祝教授还是会抽空回四明山区去观察苗木的生物学特性等等。在这个浙江四明山区域槭树和樱花产业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中有一个亮点也是难点,就是容器种植。苗木直接种在土里,挖走后会把土带走,常年累月后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关系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祝教授在98年就提出用容器种植,以解决生态遭破坏的问题。但目前有两个难点:一是老百姓成本增加,接受度不高;二是相较于在地里生长,容器种植的速度会相对慢,而且要找到相对应的基质。例如农田里种植施肥其酸碱性一下雨会扩散开来,但在容器里,与外界隔绝,很难保持酸碱平衡。此外,基质的选择也很重要,最理想的就是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来充当,但仍需要进一步试验。对于组培快繁,祝教授也称,对于一种植物总有一种或几种最适配方,于是,科研人员要反复做出几百种配方来进行尝试。科研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行了。

  科研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农民。奉化三十六湾村的老李,是个经验丰富、头脑灵活的花农,几十年来一直以种植传统品种红枫为主,2009年,在祝志勇的动员下,试种了十亩他历时5年选育金叶鸡爪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新品种金黄亮丽的色彩、超强的适应能力,成了他苗圃地中的销售明星,新品种的价格是传统品种的8倍,亩产值近十万元。那怕是对传统的修剪工艺作些许改良,都可以让苗木价值成倍增长,这就是农业科技的力量,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敢地承担起助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的使命,祝志勇自信地说。

  来源:《浙江在线》201358

  链接:http://nb.zjol.com.cn/system/2013/05/08/019327082.shtml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