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星空官方入口浙江文学与文化研究会的7名队员奔波在甬城山山水水,他们为更好地了解我市革命人物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对我市14处革命人物故居进行了实地调查。
革命人物故居保护呈现两极状态
调查发现,革命人物故居保护呈现两极状态:部分故居保存完好,房屋经过了修缮,设施得以一定程度的维护,故居内有丰富的文物展出或资料介绍,也常有游客前去参观;而有的故居现状则不如人意,房屋破败不堪,没有实物展出,平日里也基本无人到访,更没有管理人员,只有门口一块不起眼的牌匾显示了这里曾是一位革命烈士居住过的地方。
同学们发现了一批保护较好的故居。如位于江北区的应修人故居、位于奉化区的卓兰芳故居和竺杨故居、位于鄞州区的沙氏故居和童第周故居等。这五个故居内都有革命烈士的生平简介以及相关文物。应修人故居迁址重建过,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竺杨故居房屋基本保持原状,故居所在的竺家村也有在故居对面修建小型博物馆的打算。
卓兰芳故居不仅房屋设施保存良好而且有明显的路标指引,平日里也有较多的单位和个人来参观。张人亚故居同样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住在故居内的当地人把院子照料得很好,故居内也有较为详细的烈士生平和一些珍贵文献。沙氏故居虽然地处偏僻,但保护较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童第周故居院内干净整洁,当年的生活设施保护得较好,资料介绍也比较详细,平日里也经常有参观的游客。
但令人担忧的是,也有一些故居没得到保护。同学们发现唐弢故居的现状最令人担忧,故居内杂草丛生,两边的小屋皆已上锁。一眼望去,木屋似乎已经歪斜,屋内的很多木头已经腐烂至木心。故居内到处有蜘蛛网和随意堆放的杂物,让人很难想象这曾是革命烈士的故居。院内住的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平时基本没有人来参观,屋内的设施也早已被清空,而且附近住的都是外来人口,对故居并不了解。
距离唐弢故居十几分钟车程的邵荃麟故居情况稍微好一点。从外面看上去,这是一栋典型的江南小院,院门依然挺立,部分屋檐上和墙上还能看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浮雕。除了院门正对的大房间被上锁,其余房间大部分都有人居住。通过与居民的交流得知,平日里除了我们这样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外,很少有人来这里参观。
郑惠民故居地处深山,院子里仅有一间房子还比较牢固,里面住了郑惠民烈士的弟媳妇,老人还很精神矍铄。从她那我们了解到,故居平时基本没什么人来参观,房屋也没有得到维修,老人住的房子下雨天还会漏雨。
大部分市民对革命人物故居知之甚少
从面向市民开展的问卷调查来看,大部分市民对革命人物故居知之甚少。大家最为熟悉的是袁牧之,其次是郑惠民、陈策、卓凯泽、沙氏等,最少人知道的是应修人。
“去过3处及以上”革命人物故居的占48%,“从没去过”的也占22%。认为当下市民对宁波革命人物故居“非常了解”的仅占16%,“不太了解或毫不了解”的占30%。分别有8%和72%的市民认为当下宁波革命人故故居保护“非常好,遗迹保护完好”或“一般,遗迹基本保留”。
48%的市民表示宁波革命人物故居保护主要应在“保护故居意识的宣传推广”方面改进,28%的市民认为是“故居修缮”,18%的市民认为是“故居日常管理”,2%的市民认为是“故居内涵充实”,也有6%的市民选择了“其他”。58%的市民认为当下宁波革命名人故居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民保护意识不够”,32%的市民认为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也有2%的市民认为是“缺乏保护资金”,还有8%的市民选择了“其他”。在问及“宁波革命人物故居保护的最佳对策”时,86%的市民选择了“原址保护”。在问及“您会参与到宁波革命人物故居保护的行动中来,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吗?”时,82%的市民表示“会”。
对此,实践小分队员呼吁:保护革命人物故居刻不容缓,可以从房屋翻新、完善设施、补充史料、加强宣传等方面入手,不能让这些革命人物故居逐渐被遗忘。对青年人来说,多去这样的红色遗迹参观,可以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忆苦思甜,不忘记过去峥嵘岁月里烈士们所做出的贡献,从而更加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
来源:宁波晚报《甬恋》客户端2019年7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