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明确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具体包括: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眼下正值特殊时期
学生们都“安心宅家”
对于劳动教育来说
也许正是开展
“居家实践”好机会
好多学校也都使出了“大招”

湖州市第五中学余家漾校区开展“宅之家务技能get”活动
安吉县第五小学开展居家厨艺大比拼

长兴县第二小学结合植树节开展植绿护绿活动

开化县北门小学“一周一主题,天天有收获”活动

宁波北仑区泰河学校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布置了每周学做一道早餐的作业。学校每周还会推出一名小厨师,通过微课的方式教全校同学学做一道早餐。后续,学校还将推出“美食文化我来讲”“大厨驾到”“拿手好菜”等板块。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推出“家庭与生活课程”,包括我是小小整理员、我是家务小帮手、我小厨房等三类家政岗位的具体任务。
实际上
此前浙江的很多学校
都在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
特别是劳动教育课程方面
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七小
开展“新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将田野大课堂等大量新式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之中。学校利用周边20亩土地,办起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修建了农具陈列馆、木工教室、中草药种植园、阳光绿谷现代农业园、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等。从一年级开始,每个班级都会分到两畦菜地,耕耘6年至毕业。每班每周要安排一次田野大课堂,每个学期同学们要学会一种农作物的种植养护和收获。学校还出台了《富春七小1至6年级家务劳动建议》,每个年级都有适合各自年龄特征的15件家务事项。

浙江农林大学
组织农学类专业学生在校园农作园里种菜活动,设置属于班集体的菜地,并将栽培学、农作学、园艺设施学等课程开设于田间。学校还将拥有近3000种植物、总面积将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全校园学生义务管护。学校还定期开放校内农作园,开展农业文化节,展出打稻机、镰刀、蓑衣、石臼、锄等中国传统的农耕器具,展示农作园正在研究的农作物新品种。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技术学院
劳动教育作为该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常规模块,于2010年列入该校必修课程《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的实践项目之一,2013年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校学生必修且成绩合格才能拿到学分。课程采用1+x模式进行,“1”是校级项目,每周三下午要求全校所有学生参与寝室卫生大扫除,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X”是院级层面,在班级公司制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色精修课堂,实行行业专业特色“劳作训练”,已建成女生精修课堂、橙师训练营、国际义工、视觉东方艺星班、智生论坛等具有二级学院特色的第二课堂。
舟山航海学校
学校确立了职业化特色劳动实践项目,充分挖掘专业与职业相关劳动元素,比如航海教学部学生会劳动课课程中进行清理艇筏基地湖面垃圾实践。各专业学部以专业为单位成立劳动小分队,制定章程和考核评价办法。
舟山中学
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主题校本教研,探究、发现、梳理出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知识点、实验等内容,确立人文学科重在劳动意识的培养,自然学科重在劳动技能提升与劳动习惯养成等相关教育目标与实施策略。

湖州市凤凰小学
围绕“自然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小岗位》系列校本课程,即《小岗位—快乐生活》《小岗位—农耕种植》《小岗位—职业体验》。分年段开展劳动教育,低段学生着重家庭劳动服务和班级劳动服务,是劳动教育的启蒙期。中段学生利用学校“开心农场”进行农田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高段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义乌市宗泽小学
自2016年开始,把劳动教育劳动纳入到《宗泽小学家庭实践课程》里,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项目,增加学生的劳动机会。
“生活家园”项目:主要包括个人卫生(洗浴穿衣)、家务劳动(整理、打扫、清洗、下厨)、生活技能(购物)、学习常规和文明公德(就餐、节能)等基础性劳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创意工坊”项目:主要包括海报贺卡、皮影剪纸、果蔬造型、旧物改造、科技制作和创意美工等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劳动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爱心公社”项目: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文明宣传、爱心捐助、助残扶弱(尊老爱幼)、图书漂流等公益性劳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团结互助精神,体验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将劳动教育与拓展课程相结合,开设了“归园田居”“红星木坊”“心灵手巧”“蕙质兰心”等劳动实践拓展课程。学生可以在这些拓展课中学习种植农作物、制作木制品、制作手工艺品、种植养护兰花等技能。

随着劳动教育
越来越被大家重视
未来劳动课程怎么建设
不少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
叶立新(义乌市宗泽小学校长)
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养成劳动习惯,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我对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建议是,劳动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劳动教育要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劳动教育要与公益活动相结合。
张勇(仙居县第一小学)
学校要把培养劳动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小学低年级,主要引导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参与简单的日常生活劳动;中高年级,引导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勤劳肯干,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学着做,班里的事争着做,学校的事努力做。
杨海军(常山县教育局)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之优良传统美德。《意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阐释了党的教育方针,让劳动教育在学校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劳动育德、劳动增智、劳动健体、劳动润美。新时代劳动重归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回归和坚守。
杨燚(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
当下,可以考虑将疫情期间的感人事迹融入课程,让孩子更有动力,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孩子们奋斗的精神支柱。
来源:《浙江教育报》2020年3月27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xiVingXaKWWz8HNZlZ7cA









